张家振文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,今天的未来产业也有望发展成为明天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。
6月23日,本报推出“产业园区新质生产力调研行”系列报道,通过深度调研剖析典型样本,全景呈现产业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新趋势、新理念、新动能。在首期报道中,以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探索实践为蓝本,通过实地走访、案例剖析和企业现身说法等方式,拆解杭州未来科技城从城郊田野到科创高地的10年发展历程和“蝶变”密码。
当前,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已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需求,这也对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人工智能、脑机接口、自动驾驶、AI大模型、具身机器人等未来产业,正成为头部城市在招商引资、人才引进、生态构建等方面展开激烈角逐的重要领域。
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2024年1月31日,工信部、科技部、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强调打造特色产业链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,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,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在时代机遇面前,各级高新区、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在激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、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过程中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。
作为推动产业集聚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,产业园区正逐步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转变,通过产业提质升级、推进数字化转型、加强跨区域合作等方式,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需求。
在具体落地方面,近两年来,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运营商也将发展重点聚焦于智能制造、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全新赛道,纷纷抢占发展制高点,着眼于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。
当然,在看到产业园区发展成绩和挖掘典型样本的同时,全国产业园区市场总体上也面临供应趋于饱和、空置率明显升高、同质化“内卷”竞争等一系列问题。
随着各地产业园区载体快速增长,产业园区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一样,也面临去库存问题。明源地产研究院相关报告引用的一项公开数据显示,从2023年开始,全国产业园区面积正以每年1.4亿平方米的速度递增,预计到2025年年底,我国产业园区的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平方米。
在企业扩产需求收缩与园区数量增加的矛盾之间,产业园区行业供需关系倒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,同质化竞争和招商“内卷”问题亟须引起更广泛关注。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动下,多地跟风上马、集中涌现出了一批汽车产业园、芯片产业园和动力电池产业园,而忽视了对自身产业条件、工业基础的客观准确判断,导致企业上下游的关联性和协同效应较差,甚至沦为了无效、低效园区。
事实上,类似的故事也曾在生物医药产业园领域上演,部分低能级的特色园区成为重复建设的负面样本。
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,产业园区的功能属性经历了从空间到内容,再到服务的转变,各地比拼的重点也变成了新硬件、新能力、新服务。在游戏规则发生改变、行业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,各地产业园区“玩家”需要练就更多新本领,才能再次站上牌桌。
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潮中,产业园区无疑是未来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和创新策源地。而对于产业园区运营而言,同样需要耐心政府、耐心政策和耐心资本,营造良好产业链生态、构建优良营商环境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,共同推动产业园区向“新”而行、以“质”谋远。
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